歡迎關注中華慈善總會官方微信
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盤活“銀發人才”資源的新路徑,通過系統化組織、精準化對接、暖心化保障,引導經驗豐富的老專家、老教師、老科技工作者等“銀發人才”帶著積累的經驗與技術回歸鄉土,為鄉村振興注入溫暖而持久的動能。
銀發人才 助力鄉村科技振興
在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廣袤的田野上,活躍著一支特殊的銀發志愿者隊伍。他們雖兩鬢染霜,卻以深厚的鄉土情懷和豐富的專業積淀,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智慧力量。
“發現雜株要及時拔除,否則會影響蓮田產量和種藕品質。”近日,在建寧縣濉溪鎮圳頭村的蓮田里,縣銀發人才、原蓮科所研究員黃得裕正俯身為種蓮大戶劉子民現場示范。這些凝結著40年經驗的叮嚀,恰似一劑劑精準的“農業處方”,為豐收筑牢根基。
據悉,建寧縣去年創新建立“三單”服務機制:用人單位“點單”、聯系點“派單”、銀發人才“接單”。目前全縣已建立涵蓋黨建、農業等6大領域的銀發人才庫,入庫專家102名,設立12個縣級服務點,組建32支志愿服務隊。303名銀發志愿者累計開展服務400余次,惠及民眾超3000人。
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充分發揮州農業系統離退休老干部、老專家的智慧和力量,實施“志愿服務+支部+老年體協+農學會”的服務模式,開展科技培訓、農業技術推廣、科技知識宣傳等特色志愿服務活動上百場次。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裕縣依托“銀發人才庫”,組建“銀發科技助農服務團”,給村民傳授科學種植養殖技術,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為產業興旺注入銀發活力。
銀發力量 激活鄉村服務活力
近年來,江蘇省徐州市邳州市運河街道廟山村依托紅楓森林公園、特色農業等資源加速發展文旅產業,但土地流轉、用工糾紛等問題也隨之顯現。銀發調解隊主動下沉一線,在田間地頭和項目現場搭建“流動調解站”。
78歲的老黨員李德昌曾用鄉音勸解兩戶村民化解土地邊界糾紛,“都是鄉里鄉親,地界劃清了,心更要連在一起!”僅2024年,服務隊成功調解矛盾98起,化解率達98%,被村民稱為“家門口的公平秤”。
據了解,這支隊伍不僅是調解能手,更是鄉村發展的“智囊團”。他們發起“鄉賢議事會”,推動村里整合閑置土地建成50畝果蔬大棚,帶動30余戶村民就業;開設“田間課堂”,老農技專家王守義傳授的生態種植技術讓黃桃畝產增收20%。通過創新“銀發智庫+青年創業”模式,結對幫扶12名返鄉青年創辦家庭農場、電商驛站,打造出“廟山鮮果”“紅楓民宿”等特色品牌。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00萬元,較3年前翻了兩番。
在江西省,九江市在712個離退休干部黨支部推廣“1個黨支部+1支志愿服務隊”模式,組建各類離退休干部志愿服務隊826支,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老干部達2.1萬余人次。在寧夏,中衛市海原縣依托“黨建聚力 銀才賦能”行動,建立5支志愿服務隊,匯聚138名銀發人才,構建76個基層關工委組織,形成縣、鄉、村三級志愿服務網絡。
“銀發人才”以其深厚的專業積淀、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正成為鄉村振興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各地持續完善引才、用才、愛才機制,定能讓這抹絢麗的“夕陽紅”在希望的田野上煥發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彩。(魏 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