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中華慈善總會官方微信
為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及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護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長,今年以來,各地通過心理調節、心理訓練、心理教育、生涯規劃指導等方式為廣大師生及家長提供科學、專業、及時、有效的心理服務,努力創建校園心育環境,全面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構建校園心理守護網
日前,在湖南省祁陽市文富市鎮中心學校“心靈港灣”心理咨詢室,六年級學生小敏(化名)正向心理教師傾訴心事。這個曾因父母外出務工而封閉自我的女孩,在學校“心理之友”信箱、熱線電話及“心靈港灣”等服務的浸潤影響下,已養成主動求助的習慣。
小敏的轉變,折射出湖南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場深刻變革。據悉,近年來,湖南打破“坐等咨詢”傳統,將心理健康服務融入校園日常。除常規心理課程外,自2021年起,湖南以每年5月的“心理健康月”為契機,通過心理游園會、治愈系漫畫、親子沙龍等活動,讓心理知識“破圈”傳播。
最近,重慶市異洲社工聯動黃桷坪街道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等開展陽光成長實驗室——“心理氣象員”賦能團輔活動,構建了全國首創的校園浸潤式心理支持網絡。
走進重慶市九龍小學,教學樓角落的“心理氣象站”信箱成為學生傾訴的秘密“樹洞”。這種去物理標識的“校園微場景改造”,將心理支持自然融入課間10分鐘,實現了精準情緒捕捉。此外,學校德育團隊全程參與,與社工、醫院共同設計培訓內容,確保“氣象員”化身校園心理健康的前哨,精準掌握三重核心職責:敏銳識別情緒“異常天氣”的“發現者”、掌握保護隱私匯報技巧的“鏈接者”、用日常陪伴傳遞溫度的“慰問者”。
AI融合心理服務新路徑
為守護青少年心理健康,助力青少年在假期中實現“心”成長,日前,江蘇省南京市航空航天大學“多模態綜合感官藝術療愈系統”項目團隊攜手“博愛青春”團隊走出校門,前往秣陵街道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及南京曉莊學院,舉辦“藝術療愈心靈 科技賦能成長”青少年心靈療愈專題活動。活動融合前沿科技與藝術療愈手段,為青少年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心靈奇旅”。
10歲的浩浩被動態畫面吸引:“悠悠的白云伴著輕柔的音樂滑過,讓我好像身處其中,感覺更放松了。”團隊成員介紹,該系統將AI(人工智能)助力下精準的感知判斷力與藝術感染力深度結合,可以顯著提升情緒調節的趣味性與接受度,讓青少年在沉浸式體驗中自然釋放壓力、感受心靈溫度。
另一邊,北京市多校接入“聆心AI空間站”。在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兩臺“聆心AI空間站”靜靜地坐落于初中樓和華茂樓門口。它們宛如兩座充滿神秘與驚喜的知識寶庫,等待著同學們去探索和發現。在北京市101中學、北京市第四中學、北師大二附中海淀學校、北京市八一玉泉中學等院校,“聆心AI空間站”也紛紛暖心上線。
據了解,“聆心AI空間站”是融合了最新AI技術的心理類教育產品。在這個私密的小小空間中,學生們不僅能與幾十個不同功能和屬性的AI智能體對話,進行心靈的陪伴和療愈,貼心守護心理健康,還能夠體驗最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高效激發求知欲,提升科技素養和創新能力。
精準對接學生心理需求,防患心理問題于未然。各地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不僅讓孩子們對于心理健康有了較為清晰的認知,也幫助孩子們在以后的日常生活與學習中,能夠正確面對成長過程中的壓力和挫折,讓更多的學生養成良好、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張迎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