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中華慈善總會官方微信
“這些證書和票據(jù),就是父親留給我們最珍貴的‘遺產(chǎn)’。”7月的一個下午,浙江省余姚市93歲的老黨員、退休稅務干部朱道宗在平靜中安祥辭世。兒子朱先生輕輕撫摸著老人留下的一大疊捐贈證書和票據(jù),聲音低沉地向前來辭行的親友說道。
“父親常說,生不帶來什么,走也不該帶走什么,要把能給的都留給有需要的人。”朱先生紅著眼眶回憶道。老人留下的捐贈證書有幾十本,各類捐贈票據(jù)也有數(shù)十張,金額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每年的“慈善一日捐”、2008年的汶川地震捐款,社區(qū)扶貧結對……這些泛黃的紙張上,每一張都清晰地印著余姚市慈善總會的公章,默默見證著老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善舉。
朱道宗老人1932年4月出生,在余姚市稅務系統(tǒng)工作了一輩子。幼年時的他家庭經(jīng)濟困難,父母早逝,靠著親戚的接濟艱難度日。1949年,17歲的他滿懷熱情地投身新中國的建設事業(yè)。20世紀80年代,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從此把黨員身份視為無上榮光,時刻以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每年堅持交納特殊黨費。
退休后,他依然心系社會,熱心公益。“對于每個月的退休金,父母堅持‘捐盡所有’的原則。”朱先生說。老兩口生活極其簡樸,一日三餐粗茶淡飯,衣服縫縫補補又三年。早年單位分配的唯一一套50多平方米的住房,也被他們變賣后全部捐出。朱道宗晚年寄居兒子家中,2023年因身體需要專業(yè)護理才入住養(yǎng)老院。即使在養(yǎng)老院,老人也保持著節(jié)儉的習慣,用電用水都精打細算。
余姚市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回憶,這位衣著樸素的老黨員每次來捐款都很低調。“老人家總是放下錢就要走,是我們再三勸說才肯收下捐贈證書。”工作人員說,老人捐款時總是用信封裝好現(xiàn)金,每一張鈔票都撫得平平整整。有時候他還會帶上他老伴的那一份捐款。在老人看來,捐款是理所應當?shù)氖拢恍枰魏伪碚谩KUf:“比起黨和國家給我的,這些算不了什么。”
2015年8月,朱道宗與老伴共同做出了捐獻遺體和角膜的決定。兩人鄭重地在志愿書上簽字后,才告知家人。“父親說,這是他為社會最后能作的貢獻了。”朱先生說道。
遵照老人遺愿,他過世后,家屬第一時間聯(lián)系捐獻接收事宜,寧波市眼科醫(yī)院醫(yī)生趕赴現(xiàn)場完成了眼角膜摘取,其遺體也送達寧波大學醫(yī)學部。他的遺體將成為醫(yī)學生成長的“無言良師”,他的角膜將為黑暗中的人重啟光明。
余姚市慈善總會負責人表示:“朱老一生節(jié)儉,把‘捐盡所有’當作人生信條。他留下的不僅是這些捐贈證書和捐贈票據(jù),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趙得地 殷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