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中華慈善總會官方微信
在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南方醫院與廣東三九腦科醫院的街角,一縷縷炊煙總能叩開異鄉人的心門。這里是由廣州市小家公益服務中心運營的“樂膳小廚”共享廚房。每天清晨至傍晚,鍋鏟碰撞聲與飯香交織,為異地患兒家庭解決求醫路上的制餐、用餐難題,為他們帶來生活的希望。
一餐熱飯:
治愈漂泊的胃與心
癌癥患兒的飲食需要克制與呵護,食品應清淡、軟爛、營養均衡,然而醫院周邊的外賣常重油重鹽,衛生狀況也令人擔憂。一位來自粵西的媽媽含淚回憶:“孩子化療后只能喝粥,可附近買一碗白粥可選擇的配菜不僅少價格還偏高,擔心孩子的營養跟不上。”
在“樂膳小廚”共享廚房里,4個明亮廚位整齊排列,米面糧油與調味品免費供應,家長們只需帶上新鮮食材,就能為孩子烹制清蒸鱸魚、燉煮五紅湯等各類食品。項目運營至今,已累計為425人次提供烹飪服務,完成1353份餐食。“終于能讓孩子吃上安心飯了。”一位父親捧著剛出鍋的雞蛋羹,眼眶泛紅。
從煙火到溫情:
共享廚房里的“生命同盟”
這里不僅是廚房,更是一個“抗癌大家庭”。家長們自發組建“互助聯盟”:有人從家鄉捎來牛肉丸,有人早起為化療患兒熬粥,更有營養師定期開設“膳食課堂”,手把手教家長制作低脂蛋白球、雜糧飯團等。
在“三明治工坊”上,孩子們系著迷你圍裙,在老師的指導下將生菜、火腿層層疊起。一個孩子在咬下三明治的第一口時,小臉蛋立刻綻放笑容,說:“比我媽媽做的還香!”在兒童游戲區,志愿者陪伴患兒拼搭積木;在家庭活動角,心理咨詢師帶領家長書寫“能量卡片”,一句“今天孩子多吃了半碗飯”便是最好的鼓舞。
星光匯聚:
患兒笑臉背后的全民公益
項目背后是無數微光的凝聚:月捐人每月定額捐贈保障基礎運營;企業贊助食用油與大米;市民悄悄在門口放下紙巾與蔬菜。《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媒體報道后,更多人通過騰訊公益平臺加入“一起捐”,有人留言:“這不是施舍,而是對生命的托舉。”
據統計,“樂膳小廚”每日服務約15-20個家庭,近45人次直接受益,帶動志愿者超200人次參與。當被問及項目意義時,資深志愿者感慨:“這里讓患兒家庭不再感到孤單,在療愈的路上,每一份餐食都在訴說——你從來不是一個人前行。”
廣州市小家公益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在病痛面前,一餐飯的溫度或許微小,但當無數溫暖被看見,便足以重塑這些患兒家庭對抗病癥的勇氣。“樂膳小廚”共享廚房用愛為異地求醫家庭點亮一盞廚房的燈,那里藏著生命的希望。(林甄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