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中華慈善總會官方微信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慈善總會黨委書記 孫達
伴隨互聯網的迅速普及,網絡慈善業已成為慈善領域募捐增長速度與文化傳播范圍最為凸顯的一種方式。
網絡慈善通過算法技術使慈善活動得以深度激活,極大擴展了慈善的社會參與度,便捷高效的募捐方式促進了網絡籌募規模快速增長,可視化、互動化的傳播方式極大提升了公眾的慈善意識。同時,網絡慈善的公開性、透明性、可追溯性大大提高了慈善行業公信力。
在網絡慈善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在行業監管方面,法律規制尚不健全,監管手段滯后于技術迭代節奏,虛假籌款、洗錢套利等違法活動借助網絡慈善渠道蔓延。在組織協調方面,慈善行業頭部組織示范帶動效應仍顯不足,行業標準輸出欠缺,資源輻射能力薄弱,跨機構協作的協同機制尚不健全。在技術應用方面,新技術賦能網絡慈善發展呈現地域性斷層,中西部縣域因智能設備與人才匱乏,難以有效承接數字慈善資源。
基于上述問題,我提三點建議:
一是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慈善工作的全面領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公益慈善事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黨的領導貫穿于慈善事業發展全過程,切實發揮各級慈善機構黨組織在加強內部治理、服務行業建設、推動慈善事業發展中的政治引領作用。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將網絡慈善納入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重要內容,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其健康發展,確保網絡慈善監管工作的正確政治方向。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將網絡慈善納入“十五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明確其戰略定位。推動主流互聯網慈善平臺算法機制改革,將運營邏輯從“流量導向”優化為“價值導向”,切實發揮好慈善事業在“上連黨心,下接民心”中的橋梁紐帶作用。
二是完善法治與技術雙軌治理,構建全鏈條監管體系。推動構建政府部門、網絡平臺、媒體、大眾以及專業機構等多方參與,“法治剛性+技術賦能+社會共治”三位一體的綜合監管體系。在慈善法等法律框架下,推動建立統一的網絡慈善行業標準。明確募捐信息發布、捐贈流程管理、善款使用追蹤、受益對象核實、信息披露內容與頻率等關鍵環節的操作規范。民政部門設立慈善監管專職機構,配備技術核查力量,重點加強資質審核、資金托管、信息披露的日常巡查。探索建設捐贈全流程溯源系統,對善款流向實時穿透式監管。同時,激活社會監督力量,探索建立“慈善信用檔案”并向社會開放,公眾可查詢相關公益慈善平臺及組織的合規評級、歷史違規記錄等,強化社會共治。
三是促進資源均衡配置,建設區域性數字慈善樞紐。探索設置省級、地市級、縣域樞紐三級協同機制。省級樞紐可設在省會城市或國家級新區,聚焦資源調度、政策創新試驗、數據中樞管理;地市級樞紐設在區域中心城市產業集聚區,功能定位為資源區域調配、企業公益協同、基層組織賦能;縣域樞紐可設在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政務服務中心或產業基地,旨在精準采集需求、物資中轉調度、數字化能力培訓。設立縣域數字化幫扶基金,創新普惠性參與模式。降低公益參與門檻,推動多元協同與基層賦能,深化“慈善+政務”融合。打通民政低保數據與慈善救助系統,實現困難群體“一鍵聯辦”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