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中華慈善總會官方微信
“看到偏遠山村的老人用上慈善捐贈的醫療設備,聽到困境兒童因助學項目重返課堂的笑聲,我都忍不住駐足記錄。‘十四五’這5年,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不僅是報表上的數字攀升,更是一筆一畫寫在群眾笑臉上、暖進百姓心坎里的民生溫度。”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慈善總會黨委書記孫達一邊整理調研筆記中密密麻麻的走訪記錄,一邊向記者講述深耕慈善領域、扎根基層一線的切身感悟。
以往,基層慈善事業發展面臨“堵點”:一些基層慈善組織“想做事但怕越界”,部分捐贈人擔憂資金使用不透明、不規范,這樣的雙重顧慮制約著慈善力量的釋放。2024年9月5日,新修改的慈善法正式施行,《慈善組織認定辦法》《個人求助網絡服務平臺管理辦法》等配套規章同步落地,為慈善事業劃定了清晰“跑道”。
“以前心里沒底的事,現在都有了清晰指引,法治讓慈善事業走得更穩、更遠。”孫達對此感觸尤深。
回憶起赴江蘇、甘肅等地基層慈善機構調研的場景,不少機構負責人向他反映:如今開展募捐活動,對照規章就能明確流程邊界;捐贈人掃碼即可在平臺上實時查看善款流向,曾經的“顧慮”化作如今的“安心”,法治陽光為慈善事業注入了強大信心。
這份“穩”與“遠”,在一組組增長數據中清晰可見:目前全國登記認定的慈善組織超過1.6萬家,較2020年增長70%;備案的慈善信托從2020年底的530單增至2570單;年度慈善捐贈總額最高突破2000億元。
“制度的完善激活了社會慈善活力,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主動參與進來,公益慈善不再是少數人的‘愛心奉獻’,而是成為更多人的‘日常實踐’。”在孫達眼中,這些數字背后,是慈善組織“敢干事、能干事”的充足底氣,更是社會愛心力量共筑民生“同心圓”“愿參與、敢參與”的生動寫照。
“十四五”期間,全國慈善組織年均支出1500億元,精準滴灌到民生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在云南怒江,慈善資金助力當地群眾發展特色種植、實現穩定增收;在甘肅定西,“一老一小”關愛項目為農村留守老人建立健康檔案,為留守兒童搭建“愛心教室”,讓孤獨與擔憂被溫暖融化。
面對重大自然災害,慈善力量更是體現擔當的堅強后盾。河南鄭州特大暴雨、甘肅積石山地震、西藏定日地震……每當災難來襲,社會各界迅速集結、捐款捐物,慈善組織第一時間調配帳篷、飲用水等物資,在廢墟旁搭建臨時安置點,在救援一線撐起“愛心保護傘”。
“十四五”期間,1600多億元網絡募集資金,同樣化作了困境家庭床頭的救命錢、山區學校嶄新的課桌椅、鄉村診所的醫療設備,成為千萬人通過指尖傳遞的溫暖。
“慈善的核心價值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慈善事業的意義,在于把‘民生期待’變成‘幸福實景’。”孫達深有感觸地說,這5年,他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從慈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從“受益者”變成“助人者”,“這種向上向善的力量,正是慈善事業最寶貴的財富。”